廟宇介紹

西港玉勅慶安宮




  本宮三百餘年之歷史,經過六次之重修重建,七十六科之香科醮典,已延續了225年(98年)。

  本宮之創建,有其淵源之史蹟,遠溯自西曆一六六一年,清順治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(農曆四月初一),當年延平郡王鄭成功,為驅荷逐寇、反清復明,率兵由鹿耳門北線尾(亦作北汕尾)登陸,並隨奉天上聖母,入台後,安奉於媽祖宮(地名)以祈神靈之庇佑,其後,即派兵順水路入西港駐紮,隨身恭請境主公、中壇元帥,以作庇護;據先代傳述,其時兵士中有一位大陸堪輿家(俗稱地理師),頗諳山川地理,鑑賞本宮現址為鯉穴聖地,鍾靈毓秀,如能於此建廟奉神,必可「彰顯神威」、「護佑萬民」等語,當時地方先賢有識之士聞此之言,隨即集資楚楚建立神壇,供奉境主公、中壇元帥諸神,以作晨昏之膜拜,時在康熙年間,是為本宮建立之緣起 。



  西港玉勅慶安宮主祀天上聖母,同祀中壇元帥與境主公(城隍爺﹞,後由天上聖母請旨,玉皇大帝恩准欽命代天巡狩,增祀十二瘟王,即子年張、丑年余、寅年侯、卯年耿、辰年吳、巳年何、午年薛、未年封、申年趙、酉年譚、戌年盧、亥年羅等。十二瘟王係商殷年代民族英雄(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)因輔周伐紂有功於國家社稷,立譽於世上造福社會大眾,故生而為英沒後成靈,至漢代道教張天師倡行道法時,則顯現靈異奇蹟相傳﹝神﹞受玉皇上帝勅命為代天巡狩十二瘟王。民國卅四年(1945),台灣光復,玉勅代天巡狩南巡至台南開基玉皇宮,受玉皇大帝勅封為「玉勅慶安宮」,此後,廟名冠以「玉勅」兩字,為建廟歷史增添光輝。民國六十年,本宮拆除重建,上樑之日,擺設香案,舉行儀式,拍照留念,竟浮現鯉魚之幻影(本宮有表框赫影存證)。也因此證實了本宮實為鯉魚聖穴之說。


  西港玉勅慶安宮基佔鯉穴,民間俗信鯉魚乃高貴吉祥之物,可祐香境天地鍾靈、山川毓秀,可庇境民居家平安、豐收富貴,因此,鯉魚自然成為玉勅慶安宮和廣大善信的崇奉靈祇與裝飾神物,可謂金大廟的一大特色。



  迨至康熙五十一年,歲次壬辰六月初一日(農曆),鑑於參拜日眾,威靈日顯,始將原有簡陋之神壇,改建為小型廟宇,並署名「慶安宮」,是為本宮建廟之始。隨後乃前往媽祖宮(即今鹿耳門天后宮),恭迎天上聖母入宮奉祀,並配祀城隍境主、中壇元帥、福德正神等諸神,從此尊神得安其所。

此時尚無香科之建立,某年初夏,適因瘟疫盛行,其時醫學尚未發達,感染疾病均感束手無策,一切醫療冶病皆仰賴於神,只有求神庇佑,藉其神符,賴其神功早沾勿藥。地方父老惟恐疫病繼續蔓延,乃邀集各部落、角落代表,持齋入宮求乞,祈請諸神發揮威力,掃除瘟疫而佑群黎。此舉果見應驗,疫癘終形斂跡,神威赫濯、百姓咸欽,無不備辦牲醴酒饌,入宮叩拜,答謝鴻恩。

及至乾隆四十九年,歲次甲辰,始由八份懿德宮(現改為姑媽宮)首創第一次甲辰香科之醮典(俗稱刈香),並制三年為一科之定例,相繼延續十三科,至嘉慶二十五年庚辰香科。

迨至清道光年間,由本宮接辦香科,天上聖母請旨玉皇上帝恩准欽命代天巡狩十二瘟王「子年張、丑年余、寅年侯、卯年耿、辰年吳、巳年何、午年薛、未年封、申年趙、酉年譚、戊年盧、亥年羅」等十二瘟王降臨慶安宮,輪值主持建醮遶境進香,並明定辰、戌、丑、未為建醮科期,三年一科,週而復始,迄今從未間斷。

自從以來至今(公元2009)以達七十六次之香科醮典,參加之轄境亦隨香科而增進,現在已達九十六村鄉之多,足見十二瘟王威昊之顯赫。
   創建後的慶安宮,由西港仔街、瓦厝內、南海埔、堀仔頭和茄苳腳等「五角頭」共同管理。廟地原先是一個凹塘,有一次從凹塘當中不斷湧出大量的清澈的泉水,而且有許多的鯉魚在水中騰游滾躍,堪輿家認為這裡地佔「鯉魚穴」。民國六十年慶安宮舉行重建上樑大典時,竟拍攝到一對鯉魚幻影顯現在香環之上,自此之後,慶安宮的鯉魚令旗成為全省信徒競相乞求供奉的聖物,每到王醮舉行之前,發散各地的鯉魚令都會被請回慶安宮鑑醮,順便增強神力,是西港仔香的一項特殊風俗。
乾隆年間,由於草創的慶安宮過於簡陋,所以重修了一次。道光廿七年(西元一八四七年),地方仕紳鳩集資金,發起重建新廟,也是從這一年開始,舉行三年一科的王醮祭典。之後,又在光緒廿七年(西元一九O一年)和民國十七年各重建了一次,使慶安宮的規模愈來愈見壯觀。
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,開始進行廟宇第五次的重修,這一年代天巡狩南巡到臺南開基玉皇宮時,受到玉皇大帝勅封為「玉勅慶安宮」,從此以後,廟名便冠上了「玉勅」兩個字,為建廟的歷史增添了無上的光輝。第五次的重修工程一直到民國四十四年才完成,那一年並且隆重的舉行了乙未香科,同時將總裁制改成為現在的會長制。
民國五十三年,慶安宮依照千歲爺降旨,擴建東嶽地藏王寶殿及禹門亭,但是大殿部份因為年久月深,已經呈現龜裂傾斜的危險,無法進行修補,所以在民國六十年的時候,由慶安宮主任委員黃圖的倡議之下拆除重建,得到了香境七十八村鄉及全省各地善信的熱烈響應,以超過六千萬元的龐大經費,逐年進行工事,全廟與香客大樓都用金箔貼裝,歷經十六年於民國七十六年(1987)才完成今日所見的巍峨建築,由於廟貌莊嚴華偉,金碧輝煌,於是慶安宮就此定名為「金大廟」。並於同年十月七日舉行落成盛典,廟成,巍峨壯麗,氣派宏偉。
三百多年以來,慶安宮由初期「五角頭」共祀的角頭廟宇,已演變成為如今名聞遐邇的南臺大廟。 

玉勅慶安宮基佔鯉魚穴,鯉魚靈物處處可見,成為一大特色